傍晚刚过六点,秀湖公园光伏树广场上,来自秀湖跑团的跑友聚集在一起,做起了热身运动。他们身穿T恤、短裤,额头绑着汗巾,一起做左右压腿、伸展运动。队伍中,有老有少,炫酷的装备、清一色的好身材,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拍照。热身后,众人招呼“开始吧”,虽然没有发令枪,但大家都自觉排队,沿着步道开始夜跑。
秀湖跑团,只是秀洲众多跑团中的一个。独跑乐,不如众跑乐。不知从何时起,科学运动、抱团同跑,成了秀洲众多跑步爱好者的一个共同选择。
今年是方明香接触长跑以来的第4个年头。提起接触跑步的原因,她有些忍俊不禁:四年前,她找出一件新衣服,穿上却把衣服撑变形了。“当时我体重75公斤,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,这种感觉很不好。”方明香说,“我决定通过运动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。”
下定决心减肥的第二天,她开始跑步,刚开始几乎是咬着牙都很难坚持。“第一次跟着我老公跑秀湖,跑了几百米就不行了,到了前面那座桥,差点就吐了。”方明香指着不远处笑着说,“当时也是夏天,他随身带着电解质水,教我怎么调整呼吸,中间给我补水,我中间休息了四次,走走跑跑,才把一圈坚持下来。”
偶然机会下,方明香和爱人一起加入了秀湖跑团,向团友们学习科学跑步的方法,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跑步时间,同时每天给自己设定目标,一点一点增加跑步里程。“不断地挑战并超越自己,就是跑步的魅力。”那年夏天,方明香通过一天十多公里的锻炼,很快瘦了下来,身材匀称了、精神也更足了,她也逐渐爱上跑步这项运动。在跑友们的鼓励下,方明香当年便挑战了女子马拉松。
来自新塍的许鸿斌和方明香有着同样的经历。2018年初夏,许鸿斌看着体检报告单和体重秤上的数字,下定决心要减肥。“当时有200斤,体检出来都是箭头,为了健康,我决定开始跑步。”
半年多时间,许鸿斌就把体重减到了140斤,“以前是肚子圆滚滚,现在的背影肩背挺拔,裤腰松了两个扣。”他告诉记者,刚开始两个月正好是夏天,他把握住机会,体重掉得非常快。“三伏天,新陈代谢快,体重也下得快,跑步更有动力了。”跑着跑着,许鸿斌从一个500米都跑不下来的新手,变成了能跑100公里越野赛的资深达人,“在跑团里,大家每天能相互促进,如果当初没有和大家一起跑,我肯定坚持不下来。”
2022年,许鸿斌成立了新塍跑团,发展至今,也有了七十多人的规模。“现在团里几乎每周都有新成员申请加入,在大家看来,跑团是一个正能量的团体,相比一个人单独跑步,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约跑更加快乐,结伴跑步也更容易坚持,能收获更多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。”许鸿斌说。
九月是团队里为数不多的跑过高原的女性马拉松选手,就在上个月底,她刚刚参加了2025年西藏林芝南迦巴瓦高原体育大会·林芝半程马拉松赛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“全程没有吸氧,比赛成绩跟我在内地差不多,我想这就是跑步带给我最大的收获。”九月说。
八年前,深受亚健康困扰的九月选择用跑步的方式重启运动,没想到,沉浸式运动带给她的不仅是“睡眠好了,肩颈也好了”,更是团队共同成长的共生力量。
“我们跑团里有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护士,他们平时不仅用跑步诠释健康理念,也是我们的移动急救队;有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的,擅长做宣传策划;也有体育特长生,经常组织体能训练……”九月说,虽然大家都是业余爱好跑步,但说起健康训练、科学训练,绝对不含糊。
58岁的金长根是一位运动达人,长跑、健身、乒乓球、羽毛球,各类运动场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。“一开始我就是自己瞎跑,也没什么效果。”金长根说,三年多前,他偶然遇到了正在组织跑友活动的秀湖跑团,从此“拜师学艺”,了解到跑步前要先拉筋热身、跑完要做放松运动,并学会了正确的跑步方式。
“像现在这样的天气,我们基本上是早上五点多或者晚上七点钟开始跑步,配速不用快,心率控制在140以下,从整个人的体感来调节速度。”如今,他每天都要绕着秀湖跑上几圈,风雨无阻,3年来几乎没有怎么间断过。
无论是高温天还是下雨天,在科学健身的指导下,特殊天气下,跑友们也常“照跑不误”。秀湖跑团副团长严新良告诉记者,“无论是短跑还是马拉松,都是富有挑战的运动,我们想把它变成一项全动。团友年龄最大的已经66岁了,可依旧在赛场奔跑,希望我们在普及全民健身理念的同时,更为广大健身团体起到示范引领作用。”
“其实,说到跑步,我也不是专业选手。”戴斌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,由于一直喜爱马拉松,他发现身边也有不少热爱马拉松的朋友,便想着组建一个跑团一起运动。“秀湖跑团是2018年6月成立的,起初人不多,活动也相对随意。后来,我们在跑步过程中遇到身体素质好、有潜力的人群就主动打招呼,希望对方能够加入。”短短几个月时间,队伍迅速扩大,如今已发展成为400余人的大跑团。
眼看着队伍越来越大,戴斌也思索着,要让团队逐渐走向专业化。“队伍壮大后,大家集思广益设计了队服、队徽,最重要的是开始定期举办科学跑步的知识普及,要让大家科学运动,快乐运动。”戴斌告诉记者,目前秀湖跑团每月定期开展公益课程和公益活动,比如心肺复苏公益培训、公益献血、跑步拾垃圾环保活动等,将体育运动与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。
针对高温天气跑步,跑团也专门邀请医护人员开展公益讲座,结合科学理论和自身经验,确保运动安全。“比如高温天气要避开白天时段,跑步前要‘会’吃饭,跑步中要‘会’喝水,补水、补充电解质都至关重要。”戴斌介绍,跑步讲究循序渐进,高温天气下,可以通过控制最大有氧心率、跑步速度、距离、频率等,掌握跑步节奏。“最大有氧心率=180-年龄,人体在中等运动强度到最大有氧心率这个区间内运动,是最安全的。”
“我们热爱跑步,夏跑不仅能提高耐热能力,更是对意志的一种挑战,它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,也应该是不抛弃、不放弃。”戴斌说。
三伏天的采访,总被汗水打断。没人刻意强调“耐热”或“坚持”,他们只是在补给点多放一瓶水,给新手多塞一颗糖,看到有人掉队就慢下来等一等。
夕阳彻底沉下去时,跑友们收拾补给的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。有人把没喝完的水递给环卫工,有人帮老人把婴儿车抬上台阶,运动APP的提示音混着蝉鸣,成了秀湖边最寻常的背景音。
原来高温里的韧性,从不是与天较劲,而是像他们这样,把暑热酿成生活的一部分。汗水滴落,是运动后的畅快淋漓,也是欢笑间的自在洒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ballbet贝博